青梅原产于中国,是我国亚热带特产水果,在我国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都有大量种植。青梅是健康食品,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对高血压、癌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所以青梅及其制品潜在的市场需求巨大。2017 年我国青梅产能就达到 22. 99万 t。福建省青梅种植面积和产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诏安县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青梅主产区,青梅种植面积与产量占全国近 1/3,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均保持全国第一,是全国闻名的 “中国青梅之乡”。鉴于青梅产业的发展潜力,青梅产业的发展 现 状 、产 业 链 延 伸 、 产 学 研 合作 、深加工技术 等内容都是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就诏安青梅产业,学者们则多从产业链整合与延伸 、青梅资源资产评估与资源产权流转 、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 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诏安青梅产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质特色突出,但产业市场结构不合理、经营绩效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加强规划指导,推进产业发展是当务之急。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剖析了诏安青梅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产业瓶颈的对策思路,以推进诏安青梅产业持续发展。

1 诏安青梅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诏安县青梅种植历史悠久,青梅种植始于明朝,大规模商品化种植已有 30 多年历史。全县 15个乡镇均有青梅,主产区主要分布在红星、太平、霞葛、官陂 4 个乡镇,2019 年,全县青梅种植面积8866. 7 hm 2 ,总产量10. 5 万 t。目前,诏安县拥有全国最完善的青梅加工体系和最大的青梅加工规模,青梅初加工能力达 20 万 t,深加工能力达 12万 t,拥有青梅加工企业 130 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6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8 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 15 家。全县 21 家规模以上青梅制品加工企业,2019 年 实 现 产 值 47. 61 亿 元,同 比 增 长15. 74%,占全部规模企业产值的 13. 7%,实现税收 4219. 57 万 元, 占 全 部 规 模 企 业 税 收 的11. 24%。全县已有 7 大系列、300 余个品种的青梅精制品投入市场,包括青梅蜜饯类、青梅盐渍类、青梅凉果类、青梅酒类、青梅饮料类、混制品、萃取类等,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9 年青梅制品出口产值达 7600 万美元。诏安青梅加工业还辐射带动了福建永泰县、广东饶平县等地方的青梅生产基地发展。

2 诏安青梅产业的发展优势

2. 1 环境优势

诏安县地处东经 23°,北纬 116°,年平均降雨量 1700 mm,全年无霜期达 360 d 以上,冬天严寒、夏天酷热,气候非常适合诏安青梅的生长,青梅产量受气候影响小,大小年结果现象不明显。诏安县土壤属红壤、沙壤地 (pH 4. 5 ~ 6. 5),土层深厚,非常适合青梅的生长需求。山区 4 个青梅主产区同时还是诏安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区,富硒土壤面积和含量皆为福建省之最,富硒面积达 5. 08万 hm 2 (占县域面积的 39. 22%),土壤的硒含量大于 0. 4 mg/kg,其产出青梅的硒含量可达 0. 15 ~0. 25 mg/kg。

青梅产地主要在哪里(分析诏安县青梅产业发展现状)

白粉梅

2. 2 原料优势

诏安青梅主要品种有白粉梅、青竹梅、水梅、红梅 4 个品系,这些品种在诏安种植表现出 “果大、核小、皮簿、肉厚、酸度高、含有硒元素,丰产稳产”等特点,非常适合加工去核梅饼、梅酒、梅饮料等青梅深加工产品,深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

诏安青梅鲜果原料充足,诏安县年产青梅鲜果8 万 ~ 13 万 t,加上福建永泰县年产青梅 5 万 ~ 8万 t,广东饶平县年产青梅 2 万 ~3 万 t,合计每年有 15 万 ~25 万 t 青梅鲜果集中至诏安县加工。

青梅产地主要在哪里(分析诏安县青梅产业发展现状)

青竹梅

2. 3 加工优势

早在明清时期,诏安民间就掌握了加工乌梅、话梅、梅酒、梅脯等传统青梅加工技术。30 多年来,诏安许多青梅加工企业陆续引进了日本、台湾的加工工艺,为外企代加工青梅精制品。近年来,国内各大休闲食品品牌如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溜溜果园等企业纷纷找诏安企业进行代加工,诏安青梅国内市场份额逐步攀升。

青梅产地主要在哪里(分析诏安县青梅产业发展现状)

梅脯

3 诏安青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 1 种植管理粗放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诏安县红星乡就开始规模化种植青梅,至 2002 年青梅种植面积已超8000 hm 2 ,总产量达 8 万 t 以上。之后受贸易壁垒影响,青梅出口遭到抑制,青梅鲜果出现供大于求,半成品 (干湿梅) 积压,青梅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在现有的加工能力下,青梅鲜果供应趋于饱和,梅农在青梅全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处于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进而造成梅农种植积极性持续下降,一方面种植管理愈加粗放,果园严重退化,土壤酸化、盐碱化、板结、缺素病,树势衰弱现象严重,青梅单产越来越低,果型越来越小,品质越来越差; 另一方面未对果园基础设施进行升级配套,果园内道路不完善、用水不方便,导致梅农采收时采用一次性敲打采摘,而不是过去分期分批手工采摘的方式,进一步造成果品质量下降。

3. 2 精深加工不足、贴牌多

近年来,诏安县青梅加工产业以代加工为主,青梅企业如能裕、荣华、福益、瑞梅等,都逐步与国内知名品牌合作,进行终端产品代加工。青梅制成品外销几乎全部是贴牌销售,内销也有 70% 以上是贴牌销售,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主要销售渠道被外部企业掌控,产业利润大部分被外部品牌、营销企业获取。此外,诏安县青梅精深加工厂少,在工商登记的 35 家青梅加工企业中有开展深加工的企业仅 21 家,且大多是近 2 年才发展起来的。

3. 3 品牌知名度不高

由于诏安多数青梅企业是以代加工为主,青梅终端产品中大多是外地品牌的青梅产品,诏安本地加工企业的自主品牌数量较少,仅占现有青梅产品数量的 30% 左右,产品销售模式主要分为以企业自主品牌建立销售渠道 (以溜溜果园、荣祺、四海、瑞梅、绿源为代表) 和以电商为主渠道进行销售 (以顺兴达为代表) 2 种形式。诏安的青梅企业生产的青梅制品在全国的知名度还很低,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诏安青梅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不利于诏安青梅品牌的市场拓展。诏安青梅品牌的宣传力度也不大,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不强,企业在宣传广告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很少在国内大型媒体上刊登宣传广告。

4 诏安青梅产业的发展思路

4. 1 完善标准,强化监管,提升青梅产品品质

4. 1. 1 完善青梅标准体系抓住诏安县创建全国青梅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的契机,加快青梅鲜果、干湿梅、青梅深加工产品的标准制定,积极构建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及地方标准,推进实施标准化生产,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行业影响力。此外,政府要鼓励青梅种植使用商品有机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条件; 推广果园生草覆盖技术,减少除草剂用量。

4. 1. 2 加快推行 “一品一码”追溯制度诏安县可以依托太平镇青梅产业强镇建设,建立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标准果园示范基地、高产生态果园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青梅产业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同时将青梅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产品源头赋码、贴码销售、一品一码。此外,还应大力推进散户开具合格证制度,督促生产者严格质量安全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4. 1. 3 加快推进 “三品一标”认证目前,青梅绿色食品基地认证仅 333. 3 hm 2 ,占比较低。诏安县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动员乡镇、协会、企业申报青梅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推进 “诏安青梅”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同时,建立完善认证激励机制,把大力发展 “三品一标”作为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将 “三品一标”作为申报实施农业项目的重要内容和优先条件,加强考核管理,落实奖惩措施,大幅提升认证面积。

4. 2 突出特色,做强加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4. 2. 1 推动品种更新换代目前,诏安青梅主打的 4 个品系鲜食口感较酸。因此,要积极探索引进、推广适合鲜食鲜销的青梅品种,探索嫁接观赏梅产品的研发,鼓励企业与科技院校通过技术转化、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快青梅新品种的研发创新,推动青梅产业多元化发展,减少对加工企业定位的绝对依赖。

4. 2. 2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大青梅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力度,特别是青梅饮料、青梅萃取物等产品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扶持青梅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动企业或协会引进日本、台湾等先进加工工艺,推动具备条件的青梅初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大青梅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向这类企业的倾斜力度。

4. 2. 3 培育新兴业态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青梅企业,都可以深入挖掘中国青梅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海峡硒都等国字号名片的历史文化价值,大力发展以观梅、吟梅、赏梅为主题的青梅文化建设,通过青梅产品展示馆、青梅文化博物馆、青梅休闲观光旅游点、品种观光园等项目建设,吸引更多媒体、更多游客关注诏安青梅、体验诏安青梅、宣传诏安青梅。

青梅产地主要在哪里(分析诏安县青梅产业发展现状)

4. 3 培育主体,拓宽渠道,打响青梅自主品牌

4. 3. 1 培育青梅头部企业 目前,诏安县拥有青梅加工企业 130 多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 6家; 青梅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82 家,其中省级以上仅 4 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明显较少。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培育、升级龙头企业,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自主权。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完善 “龙头企业 + 农民合作社 + 家庭农场 + 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梅园有偿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利润分配机制。

4. 3. 2 振兴青梅自主品牌品牌化营销较弱是当前制约诏安青梅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自主品牌就代表着知名度、竞争力与产业效益。早在 1834年,诏安 “黄金兴”老字号就研发出 “梅灵丹”“咸金枣”等青梅制品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于 2004 年被福建省认定为非遗产品。2014 年“诏安红星青梅”荣获了 “中国驰名商标”和 “中国地理标志”双认证。这些品牌的价值未能得到很好地挖掘和开发,诏安应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力争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充分挖掘非遗产品、地理标志、富硒品牌的价值,结合新老媒体宣传,特别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宣传推广,大幅提升诏安青梅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4. 3. 3 拓宽营销渠道在稳定现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有经济实力、有产品销路、有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走自主品牌 (商标)发展道路。通过积极参加糖酒会、广交会等知名展会; 举办诏安青梅文化节; 推进电商以及新媒体直播带货活动等途径铺设拓展诏安青梅销售渠道。同时,诏安县要以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扶持发展快递物流、定制配送、直供直销等流通新模式。

4. 4 规划引领、强化保障,为青梅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4. 4. 1 注重规划引领2020 年是谋划 “十四五”的节点时期,诏安在做全县规划时,应当全盘考虑未来 5 年青梅产业的发展和突破方向,特别要突出青梅自主品牌、渠道拓展以及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争取 “十四五”诏安青梅产业种植、加工、销售、品牌都能有质的提升。

4. 4. 2 多方争取资金诏安各级政府要用好青梅产业强镇、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中央财政发展资金,集中资源力量打造一批青梅高产示范果园、工业加工区、物流电子商贸园、乡村特色旅游点、文化走廊等亮点工程。诏安县还应当积极策划青梅产业发展地方债项目,以弥补地方财政不足的问题。

4. 4. 3 强化科技支撑在 2020 年 7 月 13 日召开的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大会上,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与漳州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诏安县应当以此为契机,主动对接 2 所院校,发挥诏安县红星乡青梅技术研究会、诏安县青梅协会,诏安县富硒协会、诏安县青梅产业促进会等协会的人才、资源优势,深入开展 “校企、科企、银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企业开展关键节点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