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有点晕,感觉人没有力气,用红枣、桂圆、枸杞给自己炖一碗汤汤水水喝下去,这样老底子“补”身体的习惯估计很多人都有。可是62岁的钱大姐(化名)却是因为这样把自己喝进了医院。为什么老方法补出问题来了?
近日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急诊科的时候,钱大姐血糖爆表,高到医院专用的血糖仪一度都测不出来,浙江医院全科医学科熊艳华医师会诊后认为:通过急诊生化检查,患者不仅血糖超高,肾功能也发现异常,需要综合治疗,即将她收治住院,后来随机血糖一测32mmol/L,要知道,如果血糖长期这么高,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快就会产生。
浙江医院营养科廖丹医师说,钱大姐本身就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尿多、多饮、体重下降),她又听从他人劝告擅自给自己炖了红枣桂圆枸杞汤补身体,还加了好多冰糖,真的是为血糖爆表“雪上加霜”。
钱大姐是江西人,跟儿子一起住在三墩附近一个小区。考虑到为儿子减轻经济压力,也为了赚点养老钱,她找了一份医院护工的工作。整天呆在空调的环境里,钱大姐慢慢觉得没力气、想睡觉、吃不下饭,最近3个月,体重掉得厉害,整个人瘦了近15公斤。
对于自己异常的身体状况,钱大姐不敢掉以轻心,前段时间她去外院检查了3次。第一次,做了胃镜和腹部B超,查出萎缩性胃炎、多囊肝及多囊肾等;第二次发现贫血,她听人说可以自己补一补,于是开始用红枣、桂圆、枸杞加冰糖给自己炖补汤喝;1周后第三次就医,发现随机血糖27mmol/L,糖化血红蛋白19%,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但钱大姐拒绝。钱大姐第四次来医院,就是最近这一次来到三墩院区急诊科,检验提示血糖爆表并收住入院。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患病率高,餐后血糖高,血糖波动大,低血糖风险高,管理难度大。而引起血糖波动的原因有许多,包括身体内在因素:例如自身的胰岛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水平过低、血糖调节能力很差、对药物非常敏感等;以及其他一些外部因素:比如饮食和运动不规律、用药方案不合理、治疗依从性差、情绪激动、失眠、酗酒及感染等。其中饮食这个环节,是廖丹尤其关注的,“如果钱大姐早一点来看营养科门诊,接受个体化的饮食指导,或许也不至于造成后来血糖如此剧烈波动的局面。”
最近在三墩院区的营养科门诊,廖丹还碰到这样几个患者,都是需要扭转落后的营养观念的。一位是胡女士(化名),做完腹部大手术的她很为伤口难愈苦恼,一问才知道她被“营养都在汤里”的错误观念左右,术后一直在喝鱼汤、排骨汤……“其实应该吃点肉,多摄取蛋白质,这样才有助于伤口愈合”。廖丹说。
还有一位是赵先生(化名),胰腺炎手术后出院的他,被医生嘱咐不要吃油腻的东西,包括坚果,结果他反问:花生瓜子这些坚果里面怎么会有油?“实际上,坚果为什么香,就是因为有油。坚果的油脂越多,口感越香酥,大多数的坚果,油脂含量在 40%~50% 左右,其中松子仁的油脂含量能达到 71%。”
哪些人需要看营养科
究竟哪些人需要来营养科看一看呢?听一听浙江医院营养科主任郑培奋主任医师的观点。
1.代谢综合征患者。此类人群主要表现为“五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尿酸,高血粘稠度。这类人往往伴有中心性肥胖,也就是常说的“苹果体型”,腰上堆积的脂肪多,引起“五高”的几率会增加。这类人来看营养门诊,通过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同时达到辅助控制血糖、调节血脂、降血压、降血尿酸、降血粘稠度的目的;
2.围产期人群,即孕妇和乳母。孕期如果营养不足,母亲可能出现贫血、免疫力低下,胎儿可能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反之,如果营养过剩,则可能使母亲体重增长过快、出现妊娠糖尿病,还可能出现巨大儿、婴儿期肥胖等。所以,营养不足不行,过剩了也不行,最好营养刚刚好。通过合理膳食,可以使孕期准妈妈的体重合理增长,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和贫血的发生;对于乳母而言,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有助于保证母乳的充足以及产后体形的恢复;
3.慢性肾脏疾病、肝病以及胃肠疾病的患者。这几种疾病跟营养有关,对饮食均有一定要求。比如,慢性肾脏疾病在饮食上对蛋白质和钠有一定限制;肝病对蛋白质和脂肪有一定要求;胃肠疾病往往由于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对饮食也有特殊要求。通过营养门诊,可使此类人群掌握相应的饮食原则,有助于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
4.需要制定营养支持方案的患者。比如,手术后或放化疗后的患者,以及长期无法正常进食而只能通过鼻饲或静脉供给营养的患者。通过营养门诊,为此类人群制定营养支持方案,保证营养的供给,促进身体的恢复;
5.一些特殊群体。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营养问题需要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他们对饮食这个概念还处于萌芽期时,就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可以考虑来看营养门诊,就是检查后没什么病,但总感觉身体状况不佳、有一些不适症状,可以来营养门诊评估一下,通过个性化指导,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新闻加点“贴秋膘”还需防上火
民间常有“贴秋膘”的说法,意思是在秋季多吃多补,为严冬储蓄能量。事实上,“贴秋膘”可以说已经是一种过时的说法了。
专家提醒,在进补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大补”。 即使是适合进补的体质,也要适当调理,“排湿”和“降燥”两手抓,以免吃上火,补出麻烦来。
以前,平常百姓家不能经常吃到鸡鸭鱼肉,体重偏低,自然要贴贴膘再去抵御寒冬。而现在几乎天天大鱼大肉,有很多人已经属于超重肥胖了。肥胖本是就是一种疾病,同时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肥胖人士更不要盲目去“贴秋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李显红认为,患有高血压以及胃肠疾病的老人并不适宜进行秋补,尤其是羊肉、鹿肉等益阳之品,更不宜食用。而从体质情况来看,实热体质、湿热体质以及痰湿体质的老人,都不适宜“贴秋膘”。
“实热体质的人由于代谢功能较旺盛,体内产生热量多,经常会脸色潮红、口干舌燥;湿热体质的人常口干口苦、大便干且小便黄;痰湿体质的人多数体型肥胖,伴有口黏苔腻的特征。这三类人如果盲目‘贴秋膘’,只会加重身体的不适,越‘贴’越难受。”
李显红说,“另外,性格急躁的老人也不适合‘贴秋膘’,否则会加重‘上火’或‘气滞’的情况,引发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问题。”
相反,平时气血亏虚的老人,则特别需要在秋季进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教授刘凤斌认为,气血亏虚的老人常有心悸乏力、手脚冰冷、失眠多梦、腰酸腿沉的问题,如能在秋季抓紧时间进补,让五脏的能量得以积存下来,可为来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贴膘"前不妨先排湿
岭南地区以高温多雨为主要的气候特征,人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拒绝运动。但越是不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等其他器官,便会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即使身体条件适合“贴秋膘”,在前期也要做好“排湿”的工作。
李显红表示,在进补之前应先健脾排湿消食,排出体内多余的‘废物’。调理之后再开始进补的话,则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而在调理时,秋季“排湿”也要兼顾“润燥”。一方面,老人可适当吃具有滋阴润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雪梨、莲藕、银耳、百合、蜂蜜、橄榄等;另一方面,可以用茯苓、山药、芡实、广藿香、紫苏叶等平淡祛湿之物除去体内的湿气,做到祛湿而不伤阴。
此外,适量食用清润甘酸的食物,如扁豆、粟子、甘蔗、香蕉、苹果、葡萄、石榴、山楂等,能发挥和中补益、收敛肺气的作用,减少秋天干燥气候对肺脏的伤害。
小贴士
润燥知多D
在饮食调理之余,广州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邝秀英推荐做这两件事,也对降燥有帮助哦。
1. 开水蒸气熏鼻。秋季干燥,鼻腔很容易出现微细血管破裂引致出血。因此,可以早晚适当用开水所蒸发出来的水蒸气熏鼻。
2. 温水泡足。泡足是四季常用的养生,但是秋季泡足更有润肺润肠的作用,在泡脚时适当按摩脚步,效果更好。但是泡脚要把握好度,一般以轻微出汗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