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姓来源(百家姓之”屈“姓历史来源讲解)

屈,读音作Qū,古音读作Qué,亦可读作Jué,屈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

一、姓氏源流

屈(Qū)姓源出有三: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4、源于蒙古族,汉化姓氏。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后代。史料载:蒙古帝国时期,窝阔台汗敕封四子哈喇察尔

大王为凤翔汗国可汗。哈喇察尔大王的次子扎尔台(汉名:屈术,更改姓名原因至今存异议)袭为凤翔县达鲁花赤,他的子孙也一直在陕西省凤翔县陈村镇紫荆村繁衍,形成屈姓家族,当地称为“屈家山”。

屈姓来源(百家姓之”屈“姓历史来源讲解)

得姓始祖

屈瑕(?-前699年):楚武王之子,芈姓,熊氏,名瑕,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故史称“楚莫敖”。

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为屈姓先祖。大诗人屈原是其后裔。

二、历史名人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流传千古。他因遭奸臣诬害,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国将陷于秦国铁蹄之下,于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就定这一天为端午节,作为人民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传统节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着有《翁山诗文集》等书。清初,他得着作被列为禁书。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敬重。

屈突盖:为屈突通之弟。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徒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之誉。

屈姓来源(百家姓之”屈“姓历史来源讲解)

屈姓家族的人口分布

屈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

传统意义上的屈氏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湖北秭归),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因此,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芈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屈氏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氏亦列其中,为屈氏入陕之始。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氏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氏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氏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氏临海、临淮、河南郡望。屈氏后来在临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临海望。三国时期,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期,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氏,极大地壮大了屈氏家族。隋唐时屈氏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期,屈氏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氏人定居。明朝初期,山西屈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氏分布地进一步扩大。

屈氏在中国国分布较广,到2009年1月为止,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

屈姓来源(百家姓之”屈“姓历史来源讲解)

屈氏字辈排行

河南光山县(信阳市)屈氏字辈: “国(学)(第十世)凤绍(成)家庆,文龙应世,祥崇来功德茂,根本振伦长(廿九世)”。1997年屈氏宗谱(光山卷)成书的二修版又新续二十个字:明(第卅世)祖弘继扬,杏淮锦秀乡,圣贤礼忠钦,立志建富康。

2007年12月8日,时值屈氏宗谱(光山卷)三修族谱期间,鄂豫皖三省边的麻城、固始、金寨等数县族人经四次机会商议,签订《鄂豫皖屈姓合谱会议纪要》,一致认为:我们河南光山县的屈姓都是屈瑕的后裔,同根同源,数千年来由于信息不通,派系不一,交往不便,决定:麻城市(含罗田、固始、商城、金寨)的“祖”字辈与光山县的“龙”字辈,霍邱县的“光”字同辈,往上查不清的不予计较。原谱系湖北麻城用到“兴”字辈止,光山县用到“祥”字辈止,霍邱用到“国”字辈止,此后统一使用新谱系,新谱系共四十个字,依序是:

奉发荣开旺,贤良盛延昌;阳昭乾坤泰,厚泽润传芳;

显悦本清源,诗书育栋梁;恭敬礼致广,瑞意建福康;

故此,原谱中的“崇来功德茂,根本振伦长”等十个字和1997年版新续的二十个字均不在启用,至十九世“祥”字辈之后,从第廿世启用“奉”字。

山东滕州屈氏字辈:“宜绍凡庆允会光昌石延方”。

山东谷亭屈氏字辈:“国可秉朝大有长继学昭绍范庆云会光昌实晏芳永忠赞先德本荣发科扬志立道义信教益从善良景仰新理书厚恩保其祥”。

山东宁阳屈氏字辈:“英勇传继广昭现庆繁祥”。

山东屈氏一支字辈:“忠善金保桂珍化安其祥承恩荣秀义”。

陕西汉中屈氏一支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陕西汉中屈氏一支字辈:“大自成开正有杨荣华富贵万代兴”。

陕西汉江屈氏字辈:“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陕西蒲城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

陕西榆林屈氏字辈:“德海亮广云“

四川犍为屈氏字辈:“正宗胜朝廷大用君臣贵武福智天生国富民强旺和平万载新”。

四川天宝屈氏字辈:“仁义智德成”。

屈姓来源(百家姓之”屈“姓历史来源讲解)

四川仪陇县思德乡前进村屈氏字辈:”天心仙宗玉,仕途从学登,思文昭国砚,金榜早提名”。

四川通江苗南屈氏一支字辈:“天星元宗玉,名儒崇学登,斯文昭国彦,金棒早题名”

四川通江涪阳屈氏一支字辈:“心尚全天理,才能建国勋,朝廷升俊秀,世代颂承平”

宗祠家法规条(四川省通江县涪阳镇)

宗祠家法规条(四川省通江县涪阳镇)

四川泸县、湖南湘乡、邵阳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登金榜(义)智德成忠孝贤”

湖南衡阳屈氏字辈:“发正坊继尧原景永启廷思万朝世大有奉正明松辉坤锡源植炳培钧深模焕增铭泽楚燿基□澄梧□□银河柳暄封镇治权”。

江苏南通、句容屈氏字辈:“广长尚永文洪云”。

江苏盐城屈氏字辈:“智长步桂”。

内蒙古、辽宁屈氏字辈:“永庆振希欧”。

重庆潼南屈氏字辈:“天开文明景英才必显”。

安徽亳州屈氏字辈:“学长清广兴井”。

河北承德屈氏字辈:“三金恒盛方万年长久”。

云南文山屈氏字辈:“朝庭得大用”。

辽宁辽阳屈氏字辈:“庆丰年乐太平”。山东肥城桃园镇前里留村有一支屈氏字辈“廷甲树,宗泽宜怀志”

湖北屈氏一支字辈:“有志家克定,万代永宏昌”。

屈氏一支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

江西湖口屈氏字辈:“世国锡贤良 河清德业彰 乾坤开泰运 源本纪高阳 受赐思淮海 初基在沅湘 深仁长衍庆

厚泽远流芳 功著盟齐会 文垂宪令光 佩兰敦品望 立志辅怀襄 继起多英俊 贻谋乐盛昌”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屈营村及邓州市屈店支脉:天进九一成大世,宗祖积德芳名传;修齐平治邦国定,文运广开万代贤。1995年续:继业全兴永庆祥,英俊正起振家声。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