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妆品原料-薄荷

一、简述

薄荷(Mentha arvensis)为唇形科、薄荷属两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欧、美洲,我国云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均有大规模种植。化妆品主要采用其叶提取物。

二、薄荷古典记载

薄荷最早记载于唐代孙思邈《千金·食治》中,名为蕃荷菜,“味苦、辛、温、无毒。可久食,却肾气,令人口气香。主辟邪毒,除劳弊。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动消渴病”。《新修本草》将薄荷列入菜部,日:“味辛、苦,温,无毒、茎方,叶似荏而尖长,根经冬 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新修本草》记载了薄荷植物形态为茎方形,叶片椭圆尖长,为多年生或为蔓生植物,与现代文献描述的薄荷基本一致。

宋代《本草图经》记载:“薄荷,旧不着所出州土,而今处处皆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医家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风涎,为要切之药,故人家园庭间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间,彼人新罗薄荷。近京僧寺亦或植一、二本者。《天宝方》名钱草者是。石薄荷,生江南山石上,叶微小,至冬而紫色,此一种不闻有别功用。”

《本草衍义》旧。记载道:“薄荷,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证类本草》:“唐本注云:茎、叶似荏而尖长,根茎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图经日:薄荷,旧不着所出州土,而今处处皆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宋代薄荷已经普遍移栽至园中,作菜用或药用,《本草图经》记载了薄荷、胡薄荷和石薄荷三类,后两者不作药用,薄荷以干燥茎叶入药。《本草衍义》首次提及龙脑薄荷,当时对龙脑薄荷的认识并不深入。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薄荷春生苗叶似荏而尖长,至夏茂盛其根茎冬不死与胡薄苛相类,但味少甘为别。开宝方云连连钱草者是石薄苛,生江南石上,叶微小,至冬面紫色不闻有别功用,惟二种龙脑薄苛,于苏州郡前产之叶彼达势似龙其地居龙脑之,分得禀地脉灵异故其气味功力倍于他所谓之龙脑薄苛非此则皆劣矣。”

《本草纲目》记载:“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 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 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救荒本草》记载:“薄荷,一名鸡苏。茎方,叶似荏,子叶小,颇细长,又似香菜叶而大开,细碎黪白花。其根经冬不死,至春发 苗,味辛,苦,性温无毒,一云性平。”

《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茎叶气味,皆相似也。经冬根不死,二月抽苗,清明分株排獯,方茎赤节,绿叶对生,初则圆长,久则叶端渐锐。吴越川湖以之代 茗,唯吴地者茎小叶细,臭胜诸方,宛如龙脑,即称龙 脑薄荷。” 明代对薄荷的植物形态记载较为详细:茎方形色紫,对生分枝,幼叶基部圆形,成熟叶片尖长, 细小白色花。苏州龙脑逐渐被各大本草学家注意,以其茎小,叶片细长,香气浓郁,因其形态似龙头而得名,为药用良品。

清《本草易读》云:“薄荷处处有之,人家多栽 莳之。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 叶对生,初莳形长产者良。”《植物名实图考》¨纠记载道:“唐本草始著录,或谓菝苛、茇菇之靴,中州亦莳以为蔬。盖野生者气烈而近臭,移时则气味薄而清,可瞰,亦可入药也。吴中种之,谓之龙脑薄荷,因地得名,非有异也。”

《本草正义》记载:“薄荷方茎, 而色紫带赤,可以子种,宿根亦能自生,气味芳烈,颇与紫苏相类。但叶不赤而无锯齿,气味虽浓,而入口清冽为异。”薄荷有野生薄荷与家种薄荷,野生薄荷 香气浓烈,栽培品则气味清淡,二者均可入药。民 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记载:“薄荷,色淡无香味,不若苏州所莳者,茎小。气芳,方堪入药荷。六七月出新。苏州学宫内出者,其叶小而茂,梗细短,头有螺蛳蒂,形似龙头,故名龙脑薄荷,气清香,味凉沁,为最道地。太仓常州产者,叶略大,梗亦细,一茎直上,无龙头型。气味亦略淡。有头、二刀之分,头 刀力全,叶粗梗长,香气浓厚;二刀头刀割去后,留原根抽茎再长,故茎梗亦细,叶亦小,气味亦略薄,尚佳。”

《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薄荷为山野自生或栽植之宿根草。春从宿根生,面茎方形。高一二尺,叶对生,作卵圆形而尖。有浅锐锯齿。采揉嗅之,有辛凉香气。表面深绿色,背面紫色。唇形花,其叶作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而带尖,长一二寸,边缘有 锐锯齿。有叶柄,叶茎有软毛,有芳香及清凉味。”民国时期对薄荷的形态描述逐渐丰富:薄荷为多年生植物,茎方形,对生分枝,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浅锯齿,唇形花,且叶片和茎上有绒毛。苏州龙脑薄荷茎细短,叶片茂密,茎顶端螺旋似龙头状,气味清凉浓郁,为道地药材;江苏太仓、常州一带出产的薄荷叶片较龙脑薄荷大,茎直立,没有螺旋,气味较淡。头刀薄荷茎长叶大,香气浓厚。

1996年《中国药材学》记载薄荷来源“唇形科植物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地上部分。”2002年《新编中药志㈢》记载:“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多年生芳香草本。茎直立,具匍匐的根茎。茎方形,具分枝,四侧无毛或略具倒生是柔毛,角隅及近节处毛较显著。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部较密。轮伞花序腋生,花萼管状钟形,外被柔毛及腺鳞,具10脉,其萼齿狭三角状钻形,缘有纤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顶端2裂,较大。花冠喉内部被柔毛。雄蕊4,挺出或包于 花冠筒内。小坚果长卵圆形,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 窝。”

《中华药海》与《新编中药志㈢》所述相近。现代本草详细记载薄荷为多年生植物,根匍匐状,茎方形,对生分枝,角隅处有柔毛;叶片有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 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花药卵形,花冠紫色,有时白色;坚果小,长圆形或卵形。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 形、长椭圆形或卵形;上表面深绿色,下表而灰绿色, 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 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

综上所述,古代本草中记载了薄荷、石薄荷和胡薄荷三种不同的植物,药用薄荷一直是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石薄荷和胡薄荷不作药用。古代本草对薄荷原植物描述与现代基本一致,可能由于杂交变种等原因,致使薄荷叶形变化较大,出现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

三、有效成分

干薄荷茎叶含油1.3%-2%。油中主要含L-薄荷醇77%-87%,其次含L-薄荷酮约10%。另含异薄荷酮、胡薄荷酮等。此外含非挥发成分苏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多种游离氨基酸;尚含有树脂及少量鞣质和迷迭香酸以及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四、提取方法

可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取薄荷油挥发油。提取物可以水、酒精等为溶剂,按常规方法提取,最后将提取液浓缩至干。如干叶经酒精提取,得率为1.79%。

五、功效作用

薄荷油具有抗菌和杀菌作用。薄荷油对枯草芽子包杆菌、瘟疮杆菌、腐生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提取物与化妆品相关的药理研究见下表:



试验项目

提取溶剂

浓度

效果说明

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抑制

30%酒精

100μg/mL

抑制率:69.2%

对络氨酸酶活性的活化促进

50%酒精

0.1%

活化率: 223.53%

对过氧化物酶激活受体(PPAR)的活化促进

30%酒精

5%

促进率:191%

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生成的促进

50%酒精

200μg/mL

促进率:232%

皮肤表皮细胞培养精油对精氨酸酶活性的促进

/

0.125%

促进率:1l6%

在恒温恒湿箱( 30℃、RH32%)中进行称重法吸湿测定,6h后,1.000g 薄荷提取物吸湿

至1.920g。

六、安全性

中国卫生部和CTFA 都将薄荷提取物作为化妆品原料,未见它外用不安全的报道。

七、化妆品中应用

薄荷挥发油为一传统香原料。薄荷提取物可用作抗菌剂、抗氧剂、抗炎剂、皮肤晒黑剂、血管增强剂和保湿剂。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